原标题:AI播报“0失误”引关注正规的股票配资网,高校师生热议播音专业如何应对新挑战
面对A I主播应“乐见其成,善用其能”
今年春节期间,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由6位AI主播接管,因AI播报“0失误率”引发公众关注。对此,有网友称“播音专业学生碎了”。在AI主持人频频引发讨论的当下,播音主持专业会被AI技术取代吗?播音专业学生如何应对新技术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2月10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一线主播、传媒领域专家学者寻求答案。
“播音主持历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播读,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在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现有的人工智能表现惊艳,而人的创造力在惊艳的基础之上总是有无限可能。”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李洪岩说。
展开剩余82%今年春节期间,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的AI主播。《杭州新闻联播》视频截图
转变观念
播音专业学生要放弃“等、靠、要”
“再过几个小时,农历蛇年即将开启,杭州各地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根据杭州综合频道发布的视频,今年春节档的《杭州新闻联播》 由三男三女6位数字人全权接管,视频画面中,他们身着职业装、端坐主播台,播报新闻字正腔圆,偶尔眨眼、抬手,动作流畅,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出是真人还是AI。根据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公众号介绍,当天采制的所有新闻全部采用数字主播进行配音,真正实现了无主播值班。
人们热议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同时,播音主持专业将被AI取代的担忧也席卷评论区。
“对我的专业有促进作用,播音专业的学生要放弃‘等、靠、要’的想法,更需要走进具体场景去创作作品,拒绝只做‘复读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研二学生赵妮(化名)说道,她认为,播音员不仅要具备主持人的能力,还应是具备编辑、记者能力,一专多能、采编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一婷表示,事实上早在2018年,当第一位AI主播横空出世,业内人士便开始关注科技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带来的影响。她介绍,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专业的诞生是有时代背景的,自广播电视传媒事业起,这一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便应运而生,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电台)起始,老一代播音工作者政治强,业务精,成为党和政府宣传教育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同时也在语言文字规范应用,文化审美素养普及等工作上做出重要贡献。
她表示,这一专业有时代发展的必需和必然,但它的根基和本质是新闻学,艺术性是重要的属性,从这两个属性来看,通过多年努力完成了播音主持审美层面的构建、情感价值的传播,但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比如当下老龄化社会到来,播音员、主持人可以给老年人带来关照与陪伴,给予受众情感的抚慰,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和机器难以替代的。
明确方向
播音员、主持人要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
北京新闻广播主持人李雷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如今他也在做出镜主播并主持读书栏目。他建议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本专业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多了解其他更为系统的专业领域以及行业现状和一线的工作情况。“要把播音主持当做你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阶梯,千万不要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如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艺术史以及马克思经典著作等,这都是打下你们生命底色的基石。”李雷说道。
“我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赋能于我们的工作,或减轻负担,或减少压力,或辅助传播,或拓展思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李洪岩表示,播音主持历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播读,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在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现有的人工智能表现惊艳,而人的创造力在惊艳的基础之上总是有无限可能。所以,理性、积极、乐观、有为地面对人工智能主持人的登场,是播音主持领域应有的专业态度,乐见其成,善用其能。
“我们可以将新闻机构推出AI主播的行为视作是其在经历一个新闻生产的‘自动化革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邓建国认为,当下,每个行业都在经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经历不断优化的浪潮,对于播音主持来说,不论是学生、传媒类院校还是媒体行业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领域,成为自己所在专业和领域的“自动化工程师”,发现并优化那些重复性的枯燥的工作内容并用机器取代他们,从而让自己能腾出精力去创造。
“人工智能在驱动新闻传播行业降本增效,而播音主持作为新闻生产中最不重要的一环首当其冲被优化。”邓建国认为,对新闻业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使得大家有机会来思考“人何以为人,记者何以为记者”,从而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但这仅靠学生个体的努力是有限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中要打破专业上各种框架,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引导更多的教育改革。如果新闻媒体已经在进行自动化改造,学校再将学生限制在播音主持的专业里就很不现实了。高校和用人单位要着力培养思维敏锐、有着强大的专业知识所武装的、具有研究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将人弱化和退化为机器。”邓建国说道。
展望前景
播音主持专业不会被唱衰大众要对专业光环祛魅
AI技术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就业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从就业方向来看,相关专业学生不仅可以进入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担任新闻播音员、主持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成为视频内容创作者、从事直播行业也是一个选择,因此,近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因就业前景广,仍然是热门选择。
根据公开资料,当下全国超200所高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人数近年来保持稳定。记者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近年来该专业的招生人数稳定在100人。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三年招生人数稳定在每年20余人;中央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近三年的招生人数亦保持在每年20人。
对考生而言,竞争则异常激烈。根据公开报道,以山东为例,2025年播音联考通过人数约为2000人,但通过最低录取文化课线的只有325人;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初试合格人数为1679人,但总招生计划仅为28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报名情况一直非常好,招生也稳定,拿我们学院来说,这一专业的录取属于千里挑一。但‘热’里存在对专业认知的误区,希望学生们更客观看待,对这个专业祛魅。”王一婷表示,随着媒体事业的发展,播音主持一度被赋予“艺人”的光环,也让很多考生对这一专业趋之若鹜,彼时,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也让业内人士感到隐忧。她认为,大众对这一专业普遍存在盲点和误区,认为学习这一专业可以“成名早、成名快”,但“大浪淘沙”,这些年能够站稳舞台,深受大家喜爱和信赖的主持人、播音员的数量有目共睹,在对于AI主播的讨论下,光环逐渐褪去之时,需要重新审视这一专业的本质。
“我们要在‘热膨胀’之后进行‘冷思考’正规的股票配资网,无论进入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选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无需慌张,要看到该专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能力不够的终将被淘汰。”王一婷表示,播音员不是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杭州电视台此次尝试并非想今后都用机器来替代播音员,也并非对专业唱衰,此次为AI主播授权形象和声音的主播也是浙江传媒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孩子们都做过记者,是记者型主持人,如果没有好的文学素养,就无法精准传达出稿件的情感价值和内容,主播不能仅仅进行自我欣赏式的表演。”王一婷说。